【光明论坛】
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,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30%,寿命却提高40%,充电速率提升3倍多……近日,国新办举行的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披露,“十四五”时期,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,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。数据显示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去年突破1300万辆,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,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5.4%提升到去年的40.9%,去年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,有力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。亮眼数据的背后,是动力电池、电机和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。
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与技术突围,正是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生动缩影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擘画“十五五”发展蓝图时,明确提出“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”的战略部署,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演进的关键时期,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,彰显了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力。从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到生产线的智能迭代,从“卡脖子”技术的攻坚突破到创新生态的系统构建,科技自立自强正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。
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的“根”与“魂”,唯有筑牢自主创新根基,才能培育出高质量发展的“新苗”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,是新质生产力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路径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“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”。数据显示,2024年,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万家,较2020年增加83%。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.6万亿元,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,占上榜企业比重为26.2%。这些创新主体正成为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,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“十三五”末增长42%,我国“三新”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.01%。